2022/8/22 專家對話 | 中德加氫站基礎設施研討會 2022年8月22日,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能源和交通部門聯合中國節能協會氫能專業委員會(HEIC)以及德國國家氫和燃料電池技術組織,共同舉辦線上專家對話“中德加氫站基礎設施研討會”。會議為中德兩國氫能產業代表、專家和行業協會之間提供專家對話和交流平臺,就國家層面加氫站基礎設施的規劃步驟和目標,以及相關規范、標準和加氫站建設運營進行了深入交流。 推進能源轉型和實現碳中和目標要求未來更多可持續能源載體有機結合,并確保能源價格可承受,實現這一點,綠色氫能將在未來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氫能既可以作為多功能可持續能源載體和重要的部門耦合元素,同時也是一種儲能介質,可以靈活地促進能源供需側的平衡。近年來,中徳兩國都在加強對氫能發展的政策支持。然而,建設氫能基礎設施要求巨大的成本投入。除了建設加氫站之外,規劃者必須為這些加氫站的氫能運輸和供應制定方案。 “中德加氫站基礎設施研討會”為探討這些問題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德國聯邦數字和交通部(BMDV)、德國國家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組織(NOW GmbH)、中國節能協會氫能專業委員會(HEIC)、浙江省發展規劃院、上海氫楓能源技術和中氫綠源的專家和企業代表共同介紹了兩國氫能技術的發展現狀。 德國通過2020年發布的國家氫能戰略確定氫能在能源領域的重要作用,并在第一階段提供了約70億歐元用于推動氫能經濟在德國國內的發展。在第二階段,各部委正在推動氫能國際市場的布局。目前德國約有96個投入運營的加氫站。其中長期目標是推動跨歐洲氫能基礎設施建設,2022年8月,德國和荷蘭氫能運輸項目作為第一個跨境項目得到正式公布。 在中國,近年來加氫站基礎設施發展得到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自2006年以來,中國在全國范圍內共擴建了270個加氫站,其中大部分是加氫加氣加油一體的綜合能源站。2021年“十四五”規劃《綱要》首次提出布局和發展氫能產業;為促進氫能產業規范有序高質量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
i 專家研討 Expert discussion 在會議討論環節,中德專家們分享了對加氫站基礎設施未來發展的認識和觀點,并就兩國不同發展現狀的相關問題進行交流和解答。其中,加氫站基礎設施的地理布局、建設規范標準以及建設運營成本等是中德兩國專家均關注的熱點議題。在加氫站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目前中德兩國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就國際經驗和最佳實踐開展更多對話和交流對雙方均尤為重要。會上,中德兩國專家代表都表示在未來加強和深化氫能方面的雙邊交流。 中德在推動綠色氫能發展領域合作 此次中德加氫站基礎設施研討會在德國聯邦數字化和交通部(BMDV)資助的 "中德交通和燃料戰略合作(MKS)"項目和德國聯邦經濟和氣候保護部(BMWK)資助的 "中德能源與能效合作伙伴 "項目框架下開展。 在第十次中德能源工作組會議上,德國聯邦經濟和氣候保護部、中國國家能源局就2022年該工作組框架下圍繞電力/現貨市場、電力系統靈活性與可持續供熱、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生物天然氣、氫能和儲能戰略幾個專業議題進一步開展交流與合作達成一致。綠氫(可再生能源制氫)為脫碳難度大的工業領域如鋼鐵、水泥和化學帶來巨大的減排潛力,是實現碳中和路徑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中德能源工作組框架下,中德兩國圍繞綠氫在去碳化過程中的作用、綠氫認證和標準等政策制定,以及綠氫制備、存儲、運輸過程中的基礎設施建設等相關議題進行交流和探討,共同挖掘綠氫對實現氣候目標的潛力。